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欣赏-《国潮1980》
第(1/3)页
宁卫民的话是典型的客套,就是为了找个可以深入的话题。
对于官场中人来说,对这种语言交流的套路自然驾轻就熟。
哪怕他眼前的这位肖市长看上去并不是个有书生气的人——一张国字脸油亮油亮,泛着紫铜色,看着就像个司机或者伙夫,但也依然熟悉这种话术。
他马上就扬眉一笑,主动给了宁卫民可以深入交流的机会。
“哈哈,大家都这么说,可是要依我看,实际上未必啊。”
“您这话怎么讲?”
“知道两年前海南建省的事儿吧?”
“知道,十万人才下海南嘛。当时那动静可真不小,大家的积极性不比去深圳差多少。听说好多公职人员都为了这事儿辞职了。”
“现在可没有那个热闹劲儿喽。你是有所不知啊。轰轰烈烈汹涌澎湃的人材潮已悄然退去,这几年,一窝蜂跑到海南的人都发现,他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落后的边陲。没办法啊,海南的底子太薄了,尽管资源丰富,风景优美。然而,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开放,长期以来它只是一个封闭、贫穷、落后的海岛。现在海南的工农业总产值也只占GD省的百分之五,所以很难筹集到增加基础设施所需的大量资金。跟深圳的情况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实际上在建省一年多之后,‘海南热’就开始了急速降温。现在大部分跑到海南的人都后悔了,已经有大批量的人选择离开了。怎么样?了解到这些,难道你还觉得那里是个好地方嘛?”
肖市长的话无疑带着考较之意,此时他看着宁卫民的眼神就像老师看着一个学生。
大概在他眼里,宁卫民尽管颇受霍延平的看重,但因为年纪的缘故,也只是一只还趴在窝里的,张着嘴巴向外张望的雏鸟吧?
然而宁卫民却依旧没杵窝子,不但没被这个问题难住,反而很快就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惊喜。
“人才退潮说明不了什么,只能说明当初这种人才流动太盲目了而已。属于资源错配。”
“资源错配?”
肖市长的眼神,一看就是第一次听这个词。
宁卫民耐心的给他解释。
“对,我的意思是,人才也是一种资源。所谓错配,指的是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或不均衡现象。就像当年那么多人都前仆后继涌入海南,这意味着海南在短期内可能获得了过多的资源,或者是获得的资源不符合实际的需要的无效资源。所以那些只靠脑子一热就跑到海南的人,最终回归理智离开海南,这都是正常现象。海南也因此实现了去芜存菁,未必是件坏事。”
“可人才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?人才怎么可能是无效资源呢?”
肖市长明显还没消化好宁卫民的名词解释。
宁卫民便又举了个身边的例子来深入浅出进一步说明。
“这也不奇怪啊。就像这几年社会上最普遍、最具争议性的脑体倒挂现象,其实本质上同样属于资源错配。您看,说到收入,现在的人都知道,造导弹的明显不如卖茶叶蛋的。可为什么高级知识份子过着清贫的日子?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个体户却发了财?大多数都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,甚至绝对不公平,但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。但如果换个角度来想一想,就很明白了。”
“因为我们国家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,是活跃经济和改善民生。不再为了超英赶美,大干快上了。那么既然如此,从我们的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,现在最宝贵人才自然就是那些能够活跃经济的商贩。无论是科学家,还是大学教授,可没法满足大众衣食住行的需求。而既然这些商贩赶上了历史的风口,他们也就因此拥有了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。”
“当然,我并不是想否定高级知识分子的价值,他们并非不重要,他们仍然是国之栋梁,是精英群体。但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的条件有限,缺设备、缺资金、缺技术,没办法为这一群体提供足够的平台去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,给不了他们施展能力和才华的机会。这就导致高端人才白白闲置。而无法学以致用的人,就必然要忍受清贫。就拿咱们京城的建筑设计院来说吧,因为编制和项目有限。我就知道有清北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,目前的工作只能在设计院当勤杂工。这就是现实。”
第(1/3)页